编者按:2021年6月9日-17日,第26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 2021)以线上形式召开。本次EHA大会上,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博仁医院潘静教授团队共有两项学术成果(大会摘要号:S115、S119)入选大会口头发言,成果引人瞩目。潘静教授从事儿童血液科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她在儿童白血病的化疗、CAR-T细胞免疫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每年进行CAR-T治疗难治复发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数百例,疗效在国际处于先进水平。在ASH、EHA、ASCO等肿瘤领域的国际大型学术舞台,几乎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本刊特邀潘静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请她分享CAR-T疗法在儿童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的收获和启示。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CAR-T细胞治疗已成为目前恶性血液肿瘤治疗的明星疗法,您在应用CAR-T细胞治疗儿童白血病方面有着多方面的成果。您在今年EHA大会上报道的一项CAR-T细胞治疗在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远期随访数据,结果如何?
潘静教授:今年的EHA年会上,我们在CAR-T细胞治疗方面共有两项口头报告,首先是一项序贯CD19-22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性B-ALL 20例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大会摘要号:S115)。这个项目从2017年开始启动,2019年底该项研究的初期成果被Blood杂志接收,2020年1月正式发表。当时我们只做了早期的疗效及长期持久缓解方面的评估。为了观察患者远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我们对这部分患者一直进行着随访,这也是我们前面工作的一个延伸。
最初CD19-CAR-T治疗难治复发B-ALL展现出了很好的疗效,但国外长期观察CD19-CAR-T治疗B-ALL 5年不复发生存率仅20%左右。我们团队在很早便注意到了CD19-CAR-T治疗后复发问题,多年来不断研究创新,试图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我们团队采用CD19-22 CAR-T细胞序贯治疗r/r B-ALL,在此次大会上报告了长期随访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3(9.8~36)个月,采取CD19-22 CAR-T细胞序贯疗法治疗的20例难治复发B-ALL患者的2年LFS和OS分别为60%(95%CI,38.5-81.5%)和80%(95%CI,61.2-100.0%),长期无病生存与CAR-T细胞持续时间延长有关。
《肿瘤瞭望》:临床上对于B-ALL患儿,您推荐怎样的治疗策略?
潘静教授: 一方面,目前初治的B-ALL患儿化疗的临床疗效非常好,因此建议对于初治的患者进行规范性的化疗(如:18方案、美国方案)。另一方面,要做好早期高危基因的筛查,如TP53突变与后期高复发风险相关。随着二代基因测序(NGS)的广泛应用,很多患者对于检测结果难免感到担忧,其实也不必过于恐慌,只要对个别基因保持关注即可。对于微小残留病(MRD)下降非常缓慢,如顽固性MRD阳性的患儿,或者疑似复发的患儿,相对于增强的化疗方案,个人建议首选CAR-T细胞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有明显获益。
不过,CAR-T细胞治疗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后期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在一整套关于CAR-T治疗的完善的管理体系,从患者筛选、靶点选择、到随访观察、以及后期的桥接移植。这样才能保障每一位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那套方案。这也是我们目前致力于去做的一件事。
《肿瘤瞭望》:除了B-ALL,我们关注到您也在探索CAR-T细胞治疗在T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应用。首先,请您比较一下这两种类型的白血病治疗上的异同点?
潘静教授: 先说二者的相同点:它们的治疗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体外给T细胞加入一个能识别肿瘤细胞,并且同时激活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嵌合抗体,改装后的CAR-T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可以精准地找到癌细胞,并与其同归于尽。
不同点则有很多:首先,二者的靶点不一样,B-ALL的靶点有CD19、CD22、CD20,T-ALL的靶点主要有CD7和CD5。其次,对于B-ALL的患者,他们的T细胞是正常的,因此采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或者移植后供者的T细胞进行CAR-T的组装;而T-ALL患者的T细胞本身是不正常的,因此我们完全采用供者的T细胞进行组装,并且还要对其进行基因敲除,使其不再表达CD7,从而避免CAR-T细胞在患者体内的“自相残杀”。第三,在临床反应方面,因为T-ALL患者使用的CAR-T细胞完全来源于供者的T细胞,因此在体内可能出现排异;此外,我们在临床中发现CD7的CAR-T细胞在体内维持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如果患者出现复发,可能与B-ALL的复发原因(CAR-T丢失)不同,而在于肿瘤丢失抗原CD7而导致的复发。
《肿瘤瞭望》: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您对于这次CAR-T在治疗T-ALL的临床探索在CAR-T设计上有哪些考量?
潘静教授: 在临床前期CAR-T的设计上,我们主要考虑的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为了避免我们前面所说的T细胞在体内的互相残杀的问题,我们需要把CD7的表达限制在内质网里,使其不在表达在细胞膜上,即“intra-block”。另一方面,转阴的过程是“一步走“还是”两步走”。有些团队在技术操作上,先将T细胞的CD7转阴,然后再装配上CAR,这是“两步走”的方法。我们选择的是“一步走”,即转阴和装配同时进行。两种方案的差别主要是时间的长短。“一步走”的好处是为培养时间大大缩短,临床争取了更多的时间,T-ALL的肿瘤细胞增殖非常快,临床前期的工作耗时延长,那么患者肿瘤进展的概率会非常高,可能导致患者失去CAR-T治疗的机会。
临床上我们主要考虑的,一个是供者,一个是CAR-T在体内维持的时间,还有一个是远期的疗效。目前在副反应方面,没有观察到比较严重的免疫缺陷的状况,时间上我们还会再继续观察。
《肿瘤瞭望》: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EHA年会上报道的最新临床研究设计以及研究结果?
潘静教授:临床研究设计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它需要临床设计团队、统计团队的共同参与。做了这么多免疫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我发现一个问题:传统的临床设计无法满足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比如,传统的临床I期临床试验是考察患者最高的耐受剂量,即“剂量爬坡”,如果患者出现毒性反应就停止增加剂量。但是,在CAR-T治疗上不是这样的。正如CAR-T之父Carl H. June 曾经在Nature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他说:“我只需要一个细胞,只要它能够在体内扩增,我就能够治好这个病人。”是的,CAR-T是一个活的药物(living drug),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剂量递增去设计考察CAR-T的耐受剂量。临床上有可能我们给患者输入很低剂量的CAR-T,但是患者却出现了很高的毒性反应,因为它在体内扩增得很好;也有可能给患者输入的剂量很高,但是它体内扩增不好,患者却没有出现毒性,甚至治疗无效。
因此,目前关于CAR-T最新的临床设计是我们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效靶比,即最有效的剂量/相应的可接受的毒性。这才是为CAR-T治疗量身定做的研究设计方案,我们所得到的疗效、安全方面的数据会更加真实,此外,在临床适应证方面,可以更加真实地找出哪些患者究竟可以在CAR-T治疗中获益。我们后期将要开展的临床研究所要运用的设计方案,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肿瘤瞭望》:最后,请您谈谈该项研究具有怎样的临床价值,它给我们在CAR-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方面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潘静教授:从我们序贯CD19-22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性B-ALL患者的长期数据来看,我们在尝试探索这项序贯的研究结果是否仅是昙花一现,包括我们为了更好运用CAR-T治疗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管理体系,都是为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而做的努力。我们希望做到为B-ALL患者提供更精确、更个性化、更好疗效的CAR-T治疗。
对于CAR-T在治疗T-ALL的临床探索,我们从一个概念,到临床上零星病例的应用,再到开展系统性的临床I期试验,这方面也是一个突破。接下来,我们希望在扩适应证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因为T系白血病/淋巴瘤还有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在一些CD7阳性的恶性血液肿瘤中进行更多的尝试。对于危险度高的、肿瘤负荷大的患者,我们希望尝试应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通过多学科合作,去帮助到那些原本我们无法接触到患者,帮助他们缓解、获益。
M.D./Ph.D. 副主任医师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博仁医院儿童血液病专家,儿童免疫治疗组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目前独立管理床位数 34 张的儿童血液病区。从事儿童血液科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特别是儿童白血病 CAR-T 细胞免疫治疗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致力于 CAR-T 的分层治疗,优化 CAR-T 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处理,建立 CAR-T 治疗后的疗效监控体系。2015 年起开始从事 CAR-T 细胞临床试验,目前每年进行 CAR-T 治疗难治复发 B 系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 200 多例,疗效在国际处于先进水平。相关的 CD19 CAR-T 临床研究、CD22 CAR-T 临床研究、CD19-22 序贯 CAR-T 研究等,较早发表在国际血液病权威杂志期刊 blood 和Leukemia,CD22 CAR-T 临床研究、CD19-22 序贯 CAR-T 研究两项研究被《ESI》高被引论文收录。
2020年开始从事T-ALL相关的CAR-T研究,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美国临床肿瘤大会ASCO,美国血液年会 ASH、欧洲血液年会 EHA、日本血液年会 JSH)汇报团队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