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访谈>正文

EAU 2025丨全球视野,中国智慧:仁济泌尿外科团队创新成果的多维价值解析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3 18:23:44  浏览量:131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3月21~24日,第40届EAU国际泌尿领域学术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成功举办,会议期间报道了多项前沿技术和诊疗策略的最新进展。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以19项高质量研究成果闪耀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泌尿外科的学术实力与创新活力。对此,《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到大会中国代表团核心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薛蔚教授、潘家骅教授、董樑教授就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深度解读。

 
三、革故鼎新,薪火相传——从纳米免疫疗法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仁济探索"

肿瘤瞭望:2025年EAU会议中,您也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请您分享下相关内容?

董樑教授:众所周知,前列腺癌是典型的"免疫冷肿瘤",其微环境中T细胞浸润不足导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欠佳。针对这一临床难题,我们团队创新性地探索了细胞外囊泡(EVs)在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
 
细胞外囊泡(俗称外泌体)是所有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泡结构,其来源不仅限于人类细胞,动物、植物乃至细菌均可分泌。我们创新性地选用细菌外膜囊泡(OMVs)作为载体——这类囊泡既保留了细菌的强免疫原性,又避免了活菌治疗的感染风险与不可控增殖缺陷。通过工程化改造,我们在OMVs表面修饰硫化亚铁(FeS)纳米颗粒,构建出复合纳米制剂。
 
研究结果显示,该纳米药物在动物模型中展现出三重协同效应。一方面,OMVs通过模拟细菌感染强烈募集免疫细胞浸润肿瘤;另一方面,FeS诱导的芬顿反应可特异性触发肿瘤细胞铁死亡。此外,与PD-1抑制剂联用产生"免疫唤醒"效应。
 
这项研究为破解前列腺癌免疫治疗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期待未来能为临床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
 
肿瘤瞭望:科室如何构建具有仁济特色的泌尿外科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青年医生成长?

董樑教授:仁济泌尿外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在黄翼然教授、薛蔚教授、潘家骅教授等学科带头人一脉相承的言传身教中逐步完善而成的。仁济精神的核心在于"以患者为中心",这不仅体现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更贯穿于科研创新的全过程。我们始终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理念,所有科研选题都源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最终目标都是实现成果转化,真正造福患者。这种临床导向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正是仁济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上,科室应注重拓展青年医师的国际视野。在科室的全力支持下,包括我在内的多位青年医师都有幸赴全球顶尖泌尿外科中心深造。这样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已成为科室传统,每一位学成归来的医师都将前沿理念与技术带回国内,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最终让患者受益。
 
这种"立足临床、放眼国际"的发展理念,正是仁济泌尿外科保持学科活力的重要源泉。

肿瘤瞭望:面对疾病诊疗体系的不断更新,医生的发展如何与时俱进?

董樑教授:作为一名年轻医师,我想结合自己有限的临床经验分享两点体会:
 
首先,多学科协作(MDT)已成为现代医疗的必然趋势。在疾病谱日益复杂、诊疗理念从"治病"转向"治人"的今天,任何单一学科都难以独自应对所有临床挑战。在我们科室,每周固定的MDT讨论绝非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融入到日常诊疗决策中。通过与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不同领域专家的深度交流,我们得以从不同视角全面认识疾病。正如本次会议所展现的,泌尿肿瘤领域的突破往往来自多学科交叉融合,各领域专家带来的独特见解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诊疗思路。
 
其次,在全球化医疗知识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保持开放的国际视野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既要立足临床实践积累本土经验,更要积极吸纳国际前沿进展。特别是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应善用数字化工具获取最新证据。正如薛蔚教授告诫我们的"停止学习是对医生职业最大的亵渎。”在医学这条道路上,唯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为患者提供与时俱进的优质医疗服务。这种对专业精进的执着追求,正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上一页  [1]  [2]  [3]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泌尿肿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