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OG 2015]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策略与精准医疗——刘云鹏教授访谈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5/10/18 18:54:32  浏览量:2690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胃癌腹膜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结合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介绍了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与对策。针对胃癌研究及腹膜转移相关问题,《肿瘤瞭望》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了刘教授,现为广大读者传递刘教授的学术见解。

  刘教授团队对胃癌的研究探索

 

  胃肠肿瘤是刘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其团队开展了大量胃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并取得了进展。

 

  在胃癌的临床研究中,刘教授团队在临床常规诊疗基础上,结合使用目前的大数据和精准医疗手段,在患者随访方面建立了庞大数据库,以开展规范化的治疗与术后随访。与此同时,团队对肿瘤患者的标本行多基因的高通量检测,结合患者预后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疗效的可能预测因子,并积极实行精准化靶向治疗。

 

  在胃癌的基础研究领域,刘教授团队专攻胃癌的腹膜转移机制,以及胃癌靶向治疗与肿瘤侵袭转移分子通路的关系,并发表了许多高质量SCI论文。基础研究结果证实了胃癌细胞有上皮间质转化特性,揭示了胃癌细胞侵袭的部分机制。基于此,其团队研究不断深入,目前也致力于探讨多种正在尝试中的靶向药物及一些抗肿瘤中药的单体制剂抑制肿瘤进展与转移的可能机制。

 

  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策略

 

  胃癌患者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腹膜转移,目前国际上对其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刘教授及其所在团队在该研究方面精益求精,力求实现个体化与精准治疗。临床中的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主要分为两大类:术前已知腹膜转移者和术中探查到腹膜转移者。对于已知腹膜转移的患者,在全身系统治疗基础上,会予以腹腔局部治疗,即灌注治疗。灌注化疗药物目前没有统一的方案,主要包括5-氟尿嘧啶、顺铂、多西紫杉醇及紫杉醇。其中,多西紫杉醇和紫杉醇为近年研究热点,其疗效得到初步认可,但用药的浓度、频率、毒副作用及预后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评估。另外,初始检查未能发现而术中见到腹膜转移,如主要表现为胃癌脱离细胞学阳性、腹膜微小转移灶的患者,则需行术中及术后的腹腔灌注治疗。

 

  精准医疗对揭示胃癌腹膜转移机制的意义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均证实腹膜转移过程非常复杂。肿瘤细胞脱落后能否在腹膜定植,同时取决于肿瘤细胞本身的特性和腹膜本身的变化。而这一过程亦涉及许多因子,如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及泛素相关分子等。由于肿瘤患者之间以及肿瘤细胞之间均存在异质性,若要实现精准治疗,必须借助高通量测序手段寻找最高频率的突变,从而帮助找出判断患者预后及疗效预测的可能指标,尽可能选择相对特异的靶向治疗或化疗。

 

  胃癌腹膜转移的靶向治疗

 

  目前的靶向药物中,无论是针对HER-2的赫赛汀、抗血管新生的贝伐单抗,还是国内研发的阿帕替尼,这3类靶向药物在胃癌患者中可能都有应用前景。刘教授团队的大样本数据表明,目前针对胃癌腹膜转移的患者,贝伐单抗的腹腔灌注对很多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主要表现为患者癌性腹水可明显减少。但是,使用贝伐单抗的胃癌腹膜转移患者通常也接受全身系统化疗,因此,患者症状及预后的改善应该是贝伐单抗联合全身化疗的共同效果。由于腹膜转移是胃癌晚期的重要表现,所有针对腹膜转移的治疗应该在全身系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侯丹丹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胃癌腹膜转移精准医疗靶向治疗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