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李志铭教授:当淋巴瘤遇上免疫治疗——ASCO三大重磅研究解析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7/20 15:36:22  浏览量:1175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2020年7月3-4日,2020 BOC/BOA会议顺利举行,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各肿瘤领域最重磅研究进展、中国年度研究进展和2020版指南更新解读三个方面。在淋巴瘤治疗方面,免疫治疗带来了诸多进展,引领了未来淋巴瘤的治疗趋势。为了更为深入掌握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相关进展,《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志铭教授,针对keynote-204,ZUMA-5及Alexander等重磅研究和免疫治疗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现整理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肿瘤瞭望》:结合keynote-204研究谈一谈pembrolizumab对于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有怎样的价值?
 
李志铭教授:Keynote-204是一项重磅性的研究,将来可能会改变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r/r-cHL)的治疗指南。在此研究之前,r/r-cHL的常用治疗策略为诱导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但即便如此,仍有部分r/r-cHL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在国际上,brentuximab vedotin(SGN-35)治疗失败的r/r-cHL患者会选择PD-1抗体治疗,但其应用时机更倾向于后线治疗(例如多线化疗或SGN-35失败后)。而Keynote-204研究则将PD-1抗体推向r/r-cHL的更前线治疗中,该研究头对头比较了PD-1抗体pembrolizumab与brentuximab vedotin(SGN-35)对r/r-cHL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pembrolizumab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及缓解持续时间(DOR)等方面要占优势,且毒副作用无明显增加。因此该研究表明,对于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尤其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采用pembrolizumab的疗效要更佳。
 
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PD-1抗体之间或与brentuximab vedotin(SGN-35)之间或许并不能相互替代,首先PD-1抗体为大分子药物,这不同于brentuximab vedotin。其次,keynote-204研究显示pembrolizumab对r/r-cHL的疗效优于brentuximab vedotin,但这一结果并不能证明其他的PD-1抗体也优于brentuximab vedotin,这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证实。
 
《肿瘤瞭望》:ZUMA-5研究中期结果显示CAR-T对复发/难治惰性淋巴疗效显著,那CAR-T是否可应用于其一线治疗?国内是否有机会开展相关临床试验?
 
李志铭教授:ZUMA-5是2020年BOA会议上的重磅研究之一,事实上美国FDA已经批准CAR-T用于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的治疗,但对于惰性淋巴瘤的疗效尚未证实。前期的研究初步表明,CAR-T对于惰性淋巴瘤有效,而ZUMA-5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该研究入组了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其结果显示,CAR-T对于惰性淋巴瘤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也较为可靠。其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94%,完全缓解率(CR)为79%,缓解持续时间也较长。但需要强调的是,该研究中CAR-T并非用于惰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而是应用于复发/难治阶段,放眼国际范围,目前CAR-T用于惰性淋巴瘤一线治疗还并不推荐,因为其他新药选择也较多,也CAR-T费用昂贵,毒副作用也需区别对待。此外,国内很有机会开展相关临床试验来探讨CAR-T用于惰性淋巴瘤中的疗效,我国在CAR-T的创新性研究和研究数量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肿瘤瞭望》:虽然CAR-T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仍不可忽视,能否谈一谈CAR-T过程中CRS的发生及处理?
 
李志铭教授:在众多CAR-T研究当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学毒性是最常谈及的两种毒副作用,这也说明CAR-T并非完美无瑕的治疗方法。在CAR-T输注之后,在人体内会大量扩增并导致免疫细胞活化,释放出细胞因子,从而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表现为发热、血压降低、昏迷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可有生命危险。在CRS处理方面,要高度监测和及时发现CRS,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其他药物来应对。此外,目前的CAR-T产品越来越关注降低CRS的发生,期待未来可研发出安全性更好的CAR-T产品。
 
《肿瘤瞭望》:Alexander研究显示,CAR-T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能否请您谈一谈?
 
李志铭教授:事实上,目前CAR-T治疗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有效率可达30%~40%左右,但仍存在复发的问题。究其原因,CAR-T复发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种,即抗原脱靶和CAR-T细胞的“耗竭”,而CAR-T细胞耗竭的机制与PD-L1表达水平上调有关。在Alexander研究中,应用了CD19和CD22的双靶点,且为双顺反子设计,协同作用更佳、减少了抗原的“脱靶效应”,该研究中加入PD-1抗体后减少了CAR-T细胞的耗竭,转化为更佳的治疗效果,CRS等毒副作用也并未增加。因此,我认为CAR-T治疗正处于不断优化和进步当中,与其他药物之间的联合也在不断探索当中,目前尚无确切的答案。
 
《肿瘤瞭望》:能否总结一下本年度淋巴瘤研究进展的关键词及未来趋势?
 
李志铭教授:总体而言,在本年度淋巴瘤的研究进展方面,免疫治疗是当下的最大热点话题,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无论是PD-1抗体、CAR-T或双功能抗体等免疫治疗,淋巴瘤均是其研究最为突出的领域。
 
专家简介
 
李志铭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副秘书长、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