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团队在JNCI杂志上报道不同剂型GnRHa联合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6/17 15:43:32  浏览量:246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与欧美患者相比,东亚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要年轻15岁之多(中国48岁,美国63岁),绝经前患者比例显著更高(60%以上),40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比例高达15-20%,且70%以上均为激素受体阳性(HR+),因此内分泌治疗在其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与欧美患者相比,东亚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要年轻15岁之多(中国48岁,美国63岁),绝经前患者比例显著更高(60%以上),40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比例高达15-20%,且70%以上均为激素受体阳性(HR+),因此内分泌治疗在其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规范和优化中国年轻女性乳腺癌的诊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牵头的中国年轻乳腺癌(Young Breast Cancer in China,YBCC)专家组就YBCC临床诊疗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专家投票形式形成第一届YBCC诊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06):387-403),其中内分泌治疗相关问题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卵巢功能抑制(OFS)联合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或芳香化酶抑制剂(AIs)是中高风险早期HR+绝经前乳腺癌的标准疗法。多个研究表明,OFS联合SERM或AI可提高其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因其可逆性和方便性,已成为临床首选的OFS方法。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乳腺癌的GnRHa主要有1月和3月两种剂型。以前认为3月剂型GnRHa(3M GnRHa)在降低雌二醇(E2)方面有可能不如1月剂型GnRHa(1M GnRHa)有效。但1M GnRHa的依从性差和过早停药等问题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而3M GnRHa具有减少注射次数、降低治疗成本和依从性高等优势。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使用3M GnRHa来抑制卵巢功能,但与传统的1M GnRHa相比,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年轻患者中与AI联合使用时。在第一届YBCC共识投票时,就有50%的专家认为,因为年轻患者卵巢功能更强,相对更容易产生OFS逃逸,对于年轻患者联合AI时使用GnRHa应更谨慎选择。
 
为了给上述临床问题寻找答案,刘强教授课题组利用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与非劣效性分析,回顾性分析了1M或3M GnRHa联合SERM或AI治疗早期绝经前HR+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Different Dosage Forms of GnRHa with Endocrine Therapy in Premenopausal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该研究描述了接受1月或3月剂型GnRHa联合SERM或AI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第1-24个月的雌二醇(E2)抑制率,评估了3月剂型GnRHa的非劣效性,同时分析了不完全卵巢功能抑制的潜在影响因素,以及不同GnRHa剂型的无病生存率(DFS)与总生存率(OS)。
 
该研究首次在真实世界大型临床队列中评估了1M或3M GnRHa治疗后1至24个月内的雌二醇(E2)抑制率,分析表明使用3M GnRHa在24个月治疗期间达到并维持理想的E2抑制水平(≤30 pg/mL)并不差于1M GnRHa,无论患者是否也接受SERM或AI治疗。这一结果表明,与每月一次的1M GnRHa相比,较少给药频率的3M GnRHa也能一样有效地维持必要的E2抑制水平,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替代方案,同时不影响卵巢功能抑制的有效性,这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生活质量。
 
同时,该研究通过对不完全卵巢功能抑制(iOF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不完全OFS主要发生在治疗开始后的12个月内,年龄小于40岁和既往未接受过化疗可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该研究还评估了不同GnRHa剂型以及不完全OFS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受3M GnRHa治疗的患者与接受1M GnRHa的患者的长期DFS和OS相似。完全OFS的患者和不完全OFS患者的DFS和OS也没有显著差异。
 
由于该论文的重要临床意义,在评审过程中受到审稿人的一致高度评价,其中一个审稿人评价:“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with little available data to guide current practice and I applaud the authors’effor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issue.”,另一个审稿人也评价“This remains a clinically relevant question and this is a large cohort.The authors do thoughtful STEPP analysis propensity matching to...”。文章在线发表不到一周,即受到广泛关注和转载,Altmetric Score达16,在同期JNCI发表的23篇文章中排名第三。
 
 
该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刘强教授,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林锦娜博士后欧阳熠烨博士后李玉东主治医师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jnci/djae115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