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陆舜教授、王绿化教授和张力教授访谈:如何处理有症状NSCLC脑转移和无症状脑转移?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11/21 17:50:36  浏览量:6979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11月4日,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成果——凯美纳(埃克替尼)上市6周年学术大会在广州召开。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在现场有幸采访了陆舜教授、王绿化教授和张力教授,下面撷取访谈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陆舜教授,请您谈一谈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已经走过了逾10年历程,埃克替尼上市也已经6年。首先,我要祝埃克替尼6周年生日快乐。肺癌领域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从EGFR开启的。在2004年左右我们开始了解EGFR的故事,2009年IPASS研究证实,对于EGFR突变患者,TKI治疗疗效优于化疗。之后一系列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了EGFR-TKIs的效果,包括埃克替尼的二三线ICOGEN研究,以及今年在《肿瘤学年鉴》发表的埃克替尼一线治疗CONVINCE研究。目前针对ALK、ROS1和BRAF位点的靶向药物亦获得了FDA批准。针对c-MET、RET和HER2等位点的靶向药物也在研发中。NSCLC治疗像切蛋糕一样越来越被细化。
 
目前的研究思路是,根据肿瘤基因检测结果,将NSCLC患者分为驱动基因阳性和驱动基因阴性两部分。在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中,针对各个驱动基因研发靶向药物,在药物的疗效得到验证后改变临床实践。对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PD-L1高表达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而PD-L1低表达的患者依然采用化疗、化疗加贝伐珠单抗或化疗加免疫治疗等治疗方式。
 
肺癌靶向治疗研究的10年是精准癌医学探索的10年,肺癌的治疗越来越个体化和精准化。目前的分子靶向治疗还存在局限性,仍有相当多的驱动基因未被发现,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靶向药物耐药机制尚有相当部分未明确,可作为今后研究的突破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版面编辑:张彩琴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埃克替尼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