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9日,南北汇-第四届中华乳腺肿瘤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于云端召开。会议秉承着传承发展和合作创新的理念,聚焦乳腺肿瘤诊疗前沿的同时,致力于促进青年学者的发展。《肿瘤瞭望》特别采访了三位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和两位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科达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请他们从不同角度就南北汇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介绍。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2年7月8-9日,南北汇-第四届中华乳腺肿瘤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于云端召开。会议秉承着传承发展和合作创新的理念,聚焦乳腺肿瘤诊疗前沿的同时,致力于促进青年学者的发展。《肿瘤瞭望》特别采访了三位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和两位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科达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请他们从不同角度就南北汇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介绍。
01
肿瘤瞭望:迄今为止,南北汇已经举办至第四届,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南北汇的初衷及历史沿革。
邵志敏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组长期间,我提出了举办“南北汇”倡议。其实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希望将年轻医生培养为中青年骨干,为年轻医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我希望更多的年轻医生能加入到这样的平台当中来,为我国的乳腺癌事业作出更多贡献。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于南北汇这样的平台,使中青年医生有更好的发展。
南北汇的举办地点分别设置在上海(南方)和沈阳(北方),通过南方和北方的联动,为乳腺专家提供交流的契机。迄今为止,南北汇已经举办了四届,可以看到每一届都举办得非常成功,希望今后更多专家学者能加入到“南北汇大家庭”中来。
02
肿瘤瞭望: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应如何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保持初心并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诊疗水平?
吴炅教授:作为一名乳腺外科医生,我们首先应明确我们是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当中的一员,所以在我们在发挥自身作用的过程中,也要始终秉持着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理念,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全程管理当中去,更合理的去规范我们的外科诊疗行为。
另外,我们在新的外科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应做更多的学习培训和尝试。随着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以及乳房重建技术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患者将受益于这些新的外科技术的推广。同时,在这些外科技术推广过程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方法层出不穷的应用于临床,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有的工作现状,还需要把一些新方法更好的应用到患者身上,使患者得到更多的获益。
第三,我认为外科医生还需要在新理念、新方法的临床研究中做出更多的贡献。以往外科的临床研究多关注于患者的生存结局和肿瘤患者的安全性,现在我们会更多的把一些新的结局和终点加入到临床研究当中去,包括患者满意度的结局报告等。因此,围绕乳房重建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我们都可以进行新的尝试,使乳腺外科团队的治疗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为乳腺癌的诊治提供更高级别的来自于中国患者的循证医学证据。
03
肿瘤瞭望:请您谈谈乳腺内外科医生应如何进行合作,从而使乳腺癌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获益?
金锋教授: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全身与局部的关系。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离不开乳腺外科和内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应将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有机结合。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系统治疗需要内科医生给予治疗方案和建议(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局部治疗需要外科医生进行操作(乳房切除、保乳、假体重建等),因此,乳腺内科和外科医生应共同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充分评估,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只有密切的进行配合,才能使乳腺癌患者有更好的获益。
04
肿瘤瞭望:作为中青年学者,请结合自身经验为我们分享一下应如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及科研水平?
余科达教授:我觉得一个优秀的临床青年医生既能处理好繁重的临床工作,同时也有一定的科研追求,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两者不是完全分割的。但目前在临床中,我看到很多人的课题和自己的临床实践间出现了一种割裂感,并不能通过业务能力来反哺自己的科研能力。当这两者截然分开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可能在临床实践或者科研上做了无用功,所以我觉得这两者必须高度统一在一个目标之下。
首先,科研水平的服务目标一定是业务能力。所以说在开展科学研究时,也应该选择和临床相关的问题,并就该问题再去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只有这样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科研。我们知道在科研中,每一步、每一个设计都需要来与临床进行转化,这种转化口未必是当下直接就能够看到的,但它的终极目标一定服务于是临床的。
另外,在做相关的转化性论文阅读的时候,必须要建立在一个临床的构架之下,每一句话、每一个论点、每一个新的知识都必须能够填补和完整临床的实践体系。如果你发现一个研究结果或者科研问题完全脱离临床构架之外,它显然并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同时,反过来我们业务能力的提升,最终必须要有一个临床问题的生发。良好的临床实践是你不仅能够做到精炼、熟悉,而且还能够提出很多新的临床问题和新的边界。所以我们说一个圆圈更大的时候,它的外围边界也越大,它所拓展的未知领域也是越广泛的。
业务能力的提升,必然伴随着新的科研问题的生发,如果你在临床上不断的重复工作,却没有新的科研问题产生,那么你开展的就是一种机械化的点评的和单一的重复性工作,而不是能真正的提升业务能力。
所以我觉得这两者之间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更多的时候,你需要去想你的业务能力是不是具备科研水平的提升性价值,你的科研能力是不是最后能够反哺到业务能力。只有这两者不断进行整合,自己不断的反思,最终才能够达到螺旋式上升,达到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提高。
05
肿瘤瞭望: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今后您将如何与中青年学者一起传承南北汇的宗旨,从而使乳腺癌的诊疗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徐莹莹教授:南北汇这样一个学术平台是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组长邵志敏教授的倡导下建立的,始终贯彻传承和发展的宗旨,践行着助力青年学者成长的理念。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医生在南北汇的平台上脱颖而出。
每届南北汇都汇聚了乳腺肿瘤领域老中青三代人,这里有引领中国乳腺肿瘤事业发展的业界前辈,有承上启下的中青年学者,也有思想活跃的行业新生力量,通过“传帮带”的模式,推动青年医生成长。每次会议内容我们都力求创新,不仅有前沿进展,还有思辨讨论,这几年契合时代需求又着力增加了原创研究和科研设计的比重。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够逐步从知识的搬运工成长为知识的创造者。
“传承”一词包含着“传”与“承”两层含义。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前辈们已经开拓了疆土,搭建了中国乳腺肿瘤诊治的框架,中青年医生要继承的不只是前辈们的成果,更是他们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同时,我们也是充满压力的一代,单纯的学习吸收已经不足以满足时代要求,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
首先,终生学习是基础,要不断更新知识,包括乳腺肿瘤诊治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的知识。二是要学会辩证的思考,新知识是否解决了临床问题,存在哪些缺陷,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如何做好融合、改良及突破?三是要怀揣一份使命感,推动乳腺癌规范化诊疗的实施,今年CBCS指南中青年巡讲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下沉的过程中我们与当地医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促进指南落地。
总之,作为中青年一代,我们要做好学习者、传播者、创新者和开拓者,要永不满足,不断突破,协作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使中国乳腺癌诊疗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的宏伟目标。
邵志敏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吴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金锋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主任
辽宁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乳腺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BC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乳腺癌分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组长
余科达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委/秘书长/青年召集人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学组秘书/青年专家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全球早期乳腺癌试验者协作组 (EBCTCG) 指导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青委主委
上海医学会肿瘤靶分子分会副主委
上海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秘书
上海市银蛇奖获得者、优秀学术带头人、优青人才、曙光人才、启明星人才
复旦大学校长奖、五四青年奖、明日名医、卓识/卓学人才
近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在JAMA Oncol (IF 32)、J Clin Oncol (IF 44)、Nat Commun (IF 15)、JNCI (IF 14)、Sci Adv (IF 14)、Cancer Res (IF=12)、Clin Cancer Res (IF 12)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并在Nat Rev Cancer、JCO、Lancet Oncol上发表多篇述评
徐莹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
辽宁省特聘教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青年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学分青委会主任委员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第九届辽宁青年科技奖。2018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